近年来,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公安局新城派出所把“矛盾不上交”作为核心指标、把“平安不出事”作为主责主业、把“服务不缺位”作为第一要求,积极探索践行“枫桥式派出所”新路子,成功创建省级“枫桥式派出所” ,让“枫桥经验”在与时偕行中不断丰富和发展,成为平安昭觉的生动注脚。
党建引领,解决民生实事
党的领导是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根本灵魂和政治优势。新城派出所坚持聚焦党建引领,提出“高举旗帜、向我看齐”口号。
在高扬的鲜红旗帜下,全所民辅警牢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,在扎实推进党建工作标准化、党内生活规范化、工作亮明身份化的同时,结合安置点社会治理全新特点,分别在新城、城北成立了两个由所领导任组长的党小组,积极吸收社区党员干部进入党小组,形成了1个党支部+2个党小组+N个社区干部组成的“1+2+N”联议、联治、联动机制,实现了社区警务工作与安置点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。
夯实基础,维护辖区稳定
紧扣时代脉络,新城派出所结合自身实际,抓实“五大板块”,确保平安不出事。
抓实勤务规范。秉持“战时联合、平时专责”原则,新城派出所规范设置矛盾纠纷调解室、勤务指挥室和巡逻防控中队、执法办案中队、基层基础中队“三队两室”警务模式,建立每日警情分析研判、矛盾纠纷调处、全天候巡防工作“三大机制”,警务运行更加科学灵敏高效。
抓实重点巡控。针对高峰期和夜晚案事件高发区以及安置点情况,新城派出所把辖区划分5个网格,每个网格配置社区民警1名、辅警5名,按照早中晚三个时段,采取错时巡控模式,对学校、银行、党政部门等重点单位和人流密集场所路段开展动态巡控,有效挤压违法犯罪空间。
抓实社区警务。7个社区警务室均按照“1+2+N”模式,配备1名民警、2名辅警和若干名网格员,7名社区民警,专职负责辖区治安防控、纠纷调解,法治宣传和基层基础工作,确保了社区民警专职化。
抓实民力挖掘。新城派出所组建由社区干部、单位保安、的士司机、快递小哥、商家业主、网格员、志愿者等参与的3支治安协防联盟阵线,分别由一名社区民警负责指导开展群防群治工作,构筑起全覆盖、无死角新城“民力长城”。
抓实智能支撑。新城派出所先后改建扁平化实战指挥体系,在辖区重点部位,整合视频监控资源,配齐执勤巡逻装备,积极开展“智慧村寨”活动。
四措并举,合力化纠解纷
新城派出所以人民为中心,发挥人民群众自治、法治、德治、族治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重要作用,做到发现在早、防范在先、化解在小,实现矛盾不上交。
主动排查发现。社区民警与社区干部每两天开展一次研判会商,梳理辖区矛盾纠纷,并结合“六进六边”工作,深入社区排查摸底,做到早发现、早防范、早化解;组建专职队伍。建立由街道党工委主导,社区民警、司法所干警、社区干部和公益律师以及彝族“德古”、家支带头人共同参与的“矛盾调解先锋队”,专司矛盾纠纷疑难杂症,采取“掌握真实情况、避免激化矛盾、做到对症下药、实现互相谅解、争取最佳效果”五步工作法,及时化解矛盾纠纷。
强化法宣教育。新城派出所依托政府“移风易俗宣传队”,邀请彝族“德古”、家支带头人,采取召开“坝坝会”、“平安昭觉”双微平台宣传等方式,大力开展法宣教育、习惯养成教育等,广大群众法治意识持续提升。
创新调解方式。新城派出所充分尊重彝族传统习惯,经多次调解无法化解的矛盾,采取“司法调解+德古调解”方式,确保调解工作不留“后遗症”。
贴心服务,提升工作质效
新城派出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强化为民服务意识,厚植为民服务情怀,用心用情解决百姓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做到服务不缺位。
构筑安置警务“连心室”。新城派出所在4个安置点设立4个警务室,每个警务室配备1名专职民警、20名辅警,把警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。
搭建户籍管理“连心桥”。针对无户口人员落户、群众无序搬迁等户籍管理难题,新城派出所开展上门“保姆式服务”,精准搜集户籍相关信息,及时解决了安置点无户口群众户口问题,并对人口信息问题数据进行了清理纠错、对疑似“控辍保学”儿童户籍信息进行了清理。
建好联动服务“连心路”。新城派出所积极与搬迁群众户籍地、安置点社区管委会和公安机关内部“三方互动”,采取一对一帮扶举措,落实专人开展对口帮扶。大力推行“支部+家支+协会”等具有昭觉特色的民间禁毒工作模式,全面铲除安置点毒品滋生土壤,确保群众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发展。聚焦民生实事、矛盾纠纷化解、服务管理等,新城派出所坚持党建引领强保障,夯实基层基础强治理,抓牢务实举措强服务,深入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形成了一套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“党建引领、警民融合、民主集中”的运行模式,全力打造“彝区枫桥”警务品牌。